广州市少年宫
   
 
  公共服务
      科技馆
      爸妈义工队
      童书坊
      班级博客
      优秀文化推荐栏
      漂亮妈妈俱乐部
      童植圃
      百艺坊
      广州儿童博物馆
      红领巾议事堂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中心
      成长教育中心
 
 
首页>> 成长教育中心>> 正文

整合资源,迈入成长教育的新时代

May 30, 2007   作者:黄南冰   信息来源:原少年宫网站(2005年8月31日)

标签: 整合资源,迈入成长教育的新时代 
此文章已经观看 1,083 次,而且有 0 篇回复
 

     2、"成长教育"权威"合法性"的条件分析 要改变"成长教育"权威缺席的状况,需要先对"成长教育"权威建立其"合法性"身份的必要条件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成长教育"权威的"合法性"身份,首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理论条件,二是信誉条件,三是实践条件。 理论是任何一种教育理念的学术合法性前提。由于"成长"的综合一体化特征,"成长教育"理论必须建立在不同年龄段别相关理论和不同学科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并且以教育学为主导,以"未成年人--成年人"全过程的成长需求为考察对象,进行全面、综合的专业化学术研究,逐步形成系统、开放的"成长教育"理论,建立专业化学术权威,统一认识,指导实践,拓展空间。 信誉是建立"成长教育"权威的社会历史基础和人文条件。"成长教育"的社会化人格指向,需要以健康良好的社会信誉为基点、为口碑去推进。"成长教育"权威应该是为"未成年人"的监护者--家长所信任的,有人文亲和力的,因为,家长是把一个孩子的"成长"、一个孩子的未来交到你的手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长教育"权威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信誉条件,通过广泛的社会人文亲和力,建立信任权威。信誉的建立是长期的,综合的,也是一件一件具体的小事积累起来的。也许由于我们工作上的疏忽更改了上课时间而又没有及时通知家长,以致他们从大老远或顶风冒雨、或在烈日燎烤之下,转几趟车来我们少年宫,听到的只是一声:"对不起,我们没通知到你。"如果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我们还谈什么社会人文亲和力和信任权威? 实践条件所建立的是事实权威。"成长教育"的健康人格要求,决定了它的基调应该是健康、快乐的;"成长教育"的全面素质要求,决定了它的内容应该是充实、有效的。"成长教育"权威的合法性,必须通过健康、快乐,同时也是充实、有效的"成长教育"实践活动事实,才能建立并获得社会的认可。 理论条件建立的是专业化学术权威,信誉条件建立的是社会信任权威,实践条件建立的是事实认可权威。然而,这三个方面的条件,还必须通过高度统一的综合化整合,才能的最后建立起"成长教育"权威的合法性身份。由于"成长教育"所涉及的复杂社会化程度的要求,这种高度统一的综合化整合,是任何学术机构、任何经济实体都难以独立去承担、独立去推动和完成的,而必须通过意识形态的介入,建立理念,统合资源,通过综合的政治、经济、文化运作,才能最终达成。 广义上说,意识形态不仅包括统治阶级的意志及其表现形态,也包括社会集团、社会共同体对自己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表达。意识形态决不仅仅表现为思想与理论的形态,而且具有在思想与理论形态下潜在的"实践指向"和"价值指向"。意识形态在任何形态的文明社会都有不可低估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例如法兰克福学派就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发达工业社会中,大众媒介即是意识形态,是维护国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在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任务是合法化和领导权(这两个词分别来自哈贝马斯和葛兰西),正如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个统治阶级能够永远依靠暴力来维护其统治,统治阶级必须依靠人们的赞同,起码是默认,必须通过庞大的意识形态去告诉人们相信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合法性。意识形态是最重要的社会整合手段,意识形态的介入并发生作用的过程是非常复杂、非常社会化的,因此在市场经济唱主调的时代往往不那么容易为人们所意识,但产生的效果却是任何单独的实体机构所不能企望的。 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效率发生的作用有两面性。意识形态的泛化会造成"文革"式的负面影响,造成巨大的社会耗费。意识形态通过"身份"和"形象"建立的合法性,以"当然"为信任中介,可以把权威观念和专业精神输入人们的价值体系,从而减少社会关系环节,使社会化运作更直接,社会交换成本更有效率。这也是通过意识形态的介入,建立理念,统合资源,建立"成长教育"权威合法性,并通过综合的政治、经济、文化运作,最终达成培养出一个健康成人的目的要求。
3、树立"成长教育"权威的是21世纪少年宫的目标 "成长"是关于人生的,"成长教育"更是关于人生的,也是关于历史的。从党、国家、民族的历史大业,到每一个个人,每一个家长,也包括我们自己,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无不寄予厚望。"成长教育"理念的提出,"成长教育"权威合法性身份的建立,是时代对21世纪少年宫的要求。 中国国情的意识形态内涵,决定了少年宫发展战略的明确方向。中国的"成长教育",有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内涵。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也是"成长教育"要培养的"一个健康成人"的意识形态要求。"成长教育"权威的合法性身份,当然要在这个要求之下来设想。 首先,少年宫的历史渊源、精神象征、体制属性,是少年宫成为"成长教育"权威的社会化意识形态资源。中国的少年宫,从一开始就是新中国理想的寄托,是培养"祖国花朵"成长的园圃。中国的少年宫,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共青团的组织领导,在政治地位、政策倾斜、社会协调、资金拨付等方面,有特殊的优势。这种特殊的优势,植根于中国人民对于广大少年儿童茁壮成长的期望,植根于党和国家对于"成长"、对于"未来"的寄托。少年宫的这种"身份",是任何其它社会集团和实体机构不能取代的。中国的少年宫没有理由不成为中国少年儿童"成长教育"的权威。 其次,依托寄予理想主义色彩的"成长教育",少年宫长期以来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强烈荣誉感和社会影响力的活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建立了宝贵的社会信誉,塑造了一个充满信心、欢快活泼、健康向上的面向成长中少年儿童的社会教育机构形象,产生了持续广泛的、极具人文亲和力的社会影响。经过半个世纪几代人的辛勤工作和艰苦努力,少年宫培养了一大批在人格品德、体质心理、艺术修养、学识技能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健康成长、有很高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并且在今天以及未来的中国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少年宫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这种成功形象,通过自信、荣誉的美好记忆,成为少年宫在21世纪建立"成长教育"权威的事实信任资源。对于要把一个孩子的"成长"、一个孩子的未来交付出去而言,少年宫的这种社会信誉,或者说社会信任资源,在充斥着冷酷商业行为甚至商业欺诈的时代,更加显得难能可贵。在这种社会环境里,以这种社会信任为基础,建立少年宫"成长教育"权威的合法性,不仅迫切,而且符合民意。 第三,依托意识形态及体制资源,少年宫在环境、基础设施、师资管理经验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基本上所有的少年宫都坐落在城市的人文中心地段。1999年广州市少年宫向广州市长提出建立第二少年宫的议案并得到了批准,该议案关键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应该把最好的地方留给孩子"。人文历史的积淀,包括大环境、小环境、建筑、园林等等,造就了少年宫浓郁的文教气息。长期以活泼健康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为内容的少年宫实践,使少年宫在师资培训、师资管理、部门规划、活动组织、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家长的协助等方面,在积累了涉及各个年龄段需求的丰富经验,对于如何培养、教育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各个环节,包括家庭、社区环境的影响,日常生活习惯,学校教育状况,社会交往模式,社会风气时尚,经济消费观念,等等,都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并有一定的档案记录。这些,都是少年宫在与其它教育部门和社会机构比较时的资源优势,也是少年宫树立"成长教育"权威在细节上不能替代的宝贵资源。 第四,少年宫是少年儿童成长的宫殿,少年宫所面向的是从幼儿到18岁青少年的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所包容的对象是有连续性的涵盖整个"成长"过程的孩子,这是少年宫成为"成长教育"权威的独有的、无法取代的先决条件。幼稚园、小学和中学虽然也构成相同的年龄段链条,但他们不是单一的教育机构,对于综合一体化连续的"成长"过程,缺乏综合一贯的监理机制,小学和中学更属于学校教育,尽管不断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人口等社会问题造成的升学竞争的压力,使学校教育围绕书本、学识的主要职能,难以有根本的改变。涉及面比学校教育宽泛、多元得多的"成长教育",其权威合法性的条件,是小中学难以达到的。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进入21世纪的少年宫,面对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要寻求新的更大的发展,要在中国社会教育领域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为祖国和民族进步的伟大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应该积极把握时代潮流的脉搏,创新观念,以"成长教育"为理念,在现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增强信心,积极弥补不足,以"成长教育"权威为己任,以树立"成长教育"权威合法性身份为目标,迈入一个新的时代。

四、迈入" 成长教育 "的新时代
      1、"成长教育"理论的建设与教学实践的深化及系统化 要成为21世纪"成长教育"的权威,我们在明确目标以后,需要围绕"成长教育"的理念,一方面要整合并强化、拓展现有资源,同时在另一方面,必须集中力量,密切联系教学实践深化与系统化的进程,依照"成长教育"的权威合法性的要求,对相关教育理论进行研究,尽快改变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相对最为薄弱的状况。 20世纪苏联少年宫建立了辉煌的业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70、80年代对苏联和东欧的少年宫教育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引入教育改革,促进了社会教育的发展。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对苏联少年宫教育的理论研究情况缺乏重视。90年代开始,苏联东欧社会发生巨变,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进入第二个阶段,少年宫教育卷挟在"素质教育"的大氛围中,定位模糊,理论研究方面虽然也有一些单位有意作为,但由于方向不够明确而难以形成有规模的论题,同时,少年宫教育偏重实践、疏于理论学术研究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契机去加以改善,理论研究人才严重匮乏。广州市少年宫对于"成长教育"的理论研究问题,在前几年已经有所认识,并给予了很大的重视,曾经于2000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 素质教育--少年宫的大舞台 下一篇: 把握机遇 寻找发展的空间
 
首页     移动通讯网     部门社区     培训教学     公共服务     网上展览     资源资讯     少宫论坛     企业邮箱
版权所有 - 广州市少年宫 粤ICP备06027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