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邓毅富
本期话题
7月9日,广州市少年宫和第二少年宫同时接受报名,而在前一天下午2点多,烈日下,家长们已纷纷“进驻”少年宫。数千名家长一起在少年宫排长队熬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们甚至自觉组织起监督队维持现场秩序。
据了解,广州0至16岁的少儿达120多万,而市少年宫和第二少年宫共有学位10万个,目前只有5.5万个,今年招生学位仅1万个。其火爆局面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和思考:少年宫如何适应庞大的课外教育市场的需求?怎样才能使课外培训更受青少年的欢迎?
本期嘉宾

杨俊东
广州市少年宫副主任
语录: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黎达成
越秀区少年宫主任
语录:请社会理解少年宫,少年宫不仅仅是收费培训。

赵奶奶
一位6年级学生家长
语录:父母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紧,也希望社会让更多的孩子能愉快地学习。
记者手记:经常在少年宫采访,看着漂亮的“宫殿”,看着能歌善舞的小朋友,总觉得很懊悔,怎么父母当年没有把我送到少年宫。但在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少年宫还是奢侈品,没有广州户口是上不了少年宫的。现在少年宫的学位虽然多了,但想去的人更多。有些家长起初还不一定就想凑这个热闹,但是社会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控制你,别人都去了,你能不去吗?曾彤宇有勇气逃跑,但大部分人没有。
其实少年宫报名热也好,名校办民校考试热也好,都是社会的竞争迫使的。从小学入学,到小学升高中,到中考/高考,到大学生就业,哪一个环节不是打得头破血流?目睹众多家长给孩子加压的过程,对比众多高考状元/中考状元的经历,其实我觉得家长因素才是决定性的作用。家长与其逼孩子学高考状元,不如先学学状元的家长吧。
孩子心声:选择培训班倒数第二
据穗港澳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的调查显示,学生在暑假最希望做的事情是:
旅游68.0%
参加夏令营13.2%
在家复习功课或做作业42.2%
上网玩游戏、聊天43.7%
看课外书35.9%
修学4.5%
参加培训班10.6%
少年宫是孩子乐园
赵奶奶:我的孙子今年6年级毕业了,他4岁多开始去市少年宫。我们想在开学之前,培养孩子不好动、上课不乱说话的习惯。年轻时我也是搞文艺的,所以就把他带去艺术班。
黎达成:家长通宵排队报读市少宫,我认为是件好事,说明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关心。家长送小孩来少年宫学习,他们不是一定要让小孩出人头地。特别是最近几年,我接触了很多家长,他们希望小孩通过少年宫的学习发挥个人特长。
杨俊东:广东省要建设文化大省,它更需要的不是台上的人,而是台下的人,是观众,是票友。少年宫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下一代的艺术欣赏能力。作为家长,不要总是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孩子,不能逼着他去学钢琴学书法。孩子在哪个方面能有所发展,必须在实践中摸索。
赵奶奶:去了艺术班后,因为这孩子长得胖胖的,很可爱,但要说表演的话,很多表情他做不出来。所以我就很着急,他自己也说“我看来不是那块料”。后来就去学书法了。后来三年级功课深了,他就不想学了。有一天他跟我说了一句话,对我很大启发,他说:“奶奶,我们孩子好可怜哦,从礼拜一一直学到礼拜五,礼拜六还要去上课。”想想也是,你勉强他,他也不一定能学好,所以我们也没有再坚持下去了。 四年级的时候,我想让孩子学史丰收速算法,当时我和老伴凌晨2点多拿着凳子去排队,队排得好长,人山人海。家长们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小孩是不是真正地学到这很难说。
杨俊东:2000年央视记者来采访时,他问小孩:星期一到星期五在学校上学累不累?小孩说:累;记者又问:那你星期五星期六还来少年宫,那不是累上加累吗?小孩说:我是来少年宫开心的。所以,我们少年宫更加强调的是兴趣。
黎达成:来少年宫学习,我们有些家长说得特别好:学校的文化课的学习有任务,压力很大。而来少年宫是一种调节,是愉快的学习。就像学钢琴不是一定要5级6级10级,没有这个压力。让孩子通过艺术学习、科技学习,对思维方式有一定帮助。有的小孩来少年宫学习后,变得大方了,以前家里有陌生人,只会躲在妈妈后面,现在胆子大了,待人接物大方了。
杨俊东:少年宫希望能引导家长,特别是小班里面,不要太在乎教给孩子什么具体的技巧,关键是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欣赏自己、创造自己。还有少年宫的办宫方向。90年代初期我们走的是精英路线,需要经过层层的选拔和挑选才能进入少年宫。96年时,我们是2000人/年的培训量。96、97年以后,我们将办宫方向调整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应加大少年宫的投入
黎达成:少年宫报名火爆也说明政府在课外教育方面整个投入和关注还是不够。以我们越秀区少年宫为例,从地方来讲,我们的占地面积只有2900多平方米,市少宫差不多5万平方米。其实,区一级的少年宫的师资不会差,四个老区的少年宫各有特色,取得了不少成绩。去年广州市政府统计了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情况,大部分的成绩来自四个老区的少年宫。不过,我们的设备是比较差的,剧场的凳子20年没换过。而以四个老区少年宫的设施看,我们是老三,荔湾比我们还差些,他们没有剧场。
杨俊东:90年代初期和中期,市少年宫远远不如区少年宫,无论在品牌、教学、培训等方面,甚至在硬件方面都是如此。这个宫是66年建的,一直到98年政府都没有给过钱。到了98年我们自己进行改造,改造时最高欠贷将近800万。政府看到我们这样做了以后,感觉到有压力,才开始慢慢拨钱给我们还基建费用。但更多的是我们经过多年的运作,自己添置的。我们没有把社会的回报,特别是学费这一块放进自己的腰包里。
黎达成:我们的学员从4岁半到18岁都有,我们区中小学幼儿园大概有5-6万人。但我们能提供的学位很有限,因为它确实是太小了,坐满了只能容纳2000人。所以我们现在还在其它学校办培训班。
杨俊东:其实政府花了3.5个亿在珠江新城建第二少年宫,已经意识到课外教育的重要性。以前进少年宫是奢侈品,现在进少年宫是必需品。从培养下一代的角度来看,政府做了很明智的选择。
少年宫不仅是收费培训
黎达成:如果说单纯的收费培训,我们每个学期是4000人,但每个学期培训的学生达到10万人。因为老师每个礼拜有两个下午要到学校去做讲座。就说本学期,我们在学校举办讲座100多次,每次平均300多人。我们直接指导着本区20间中学、30多间小学的活动,包括学校里的少先队活动、艺术表演、科技活动。法制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家长学校等都放在少年宫,所以不能单纯以收费培训班来看我们的工作。
杨俊东:政府花那么多钱建少年宫,政府是在提供公益服务,所以才有少年宫三年不涨价。特别是二宫,我们更加强调在保持原有培训和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公共服务。二宫增设了儿童博物馆,这是全国第一个互动式的儿童博物馆,它是可以让孩子触摸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我们还有文化数码港,把更多网上资源给孩子。第三是建立一个家长俱乐部,以沙龙的形式,定期搞一些讲座,教家长们怎样去教育孩子。第四是红领巾议事堂,它一个是“童眼看世界”,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再一个是听听孩子们的声音,定期请人大、政协的领导来听孩子的声音。第五是设立特殊儿童俱乐部,关注弱势儿童群体。
黎达成: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比翼齐飞,是两条腿走路,少年宫就是校外教育的一个阵地,不能仅仅关注收费培训班。
杨俊东:少年宫在招生时确实限制每人限报两个班,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近年中学招生制度,特长生可以保送到重点中学,这也影响到少年宫的招生倾向,如学科类(和语数英相关)的班,我们开一个就满一个。但少年宫不是补习学校,而是艺术培训班,所以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对学科类限制发展,而一些项目是扶持项目,如武术、民乐、书法,就算报不满我也要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