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少年宫
   
 
  公共服务
      科技馆
      爸妈义工队
      童书坊
      班级博客
      优秀文化推荐栏
      漂亮妈妈俱乐部
      童植圃
      百艺坊
      广州儿童博物馆
      红领巾议事堂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中心
      成长教育中心
 
 
首页>> 成长教育中心>> 正文

少年宫:失落的“文化家园”

May 30, 2007   作者:人民网记者 徐元锋 新华社记者 蔡敏 徐栩

标签: 少年宫:失落的“文化家园” 
此文章已经观看 202 次,而且有 0 篇回复
 
      暑假里,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沉溺于“黑网吧”和游戏厅,想把孩子送到当地的校外教育场所去,一些少年宫成为家长们“托管”孩子的“文化家园”。但是,记者日前A和B的少年宫进行采访时发现,曾给不少父母留下美好回忆的少年宫今天已经变味,被资金难以运转、师资极度匮乏等一系列“疑难杂症”困扰着,难以为孩子的暑假文化生活提供更好的公益服务。
     为钱所困 为人所累
   少年宫运营举步维艰
     记者来到了位于A南湖湖畔的A市青少年宫。在一栋高大酒楼的一侧,是青少年宫不起眼的“门脸”,逼仄的入口被酒楼的停车场占去一块。时值假期,青少年宫比平时还是热闹了些,一些家长领着孩子前来咨询培训班的情况,不少孩子正在上课。
     A市青少年宫负责人张海接待了记者,他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青少年宫很难”。从与他的谈话中,记者得知,这家创办于1987年,A城最大、最具实力的青少年教育阵地面临着如何生存的难题。一方面,设施老化,一年的各项花费要500多万元,运营举步维艰,很多大型公益性活动都没法开展;另一方面,经费短缺和待遇低下又造成优秀人才流失,又因为是事业编制想辞退一个人却阻力重重,这使得青少年宫的师资状况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钱”和“人”两座大山挡住了青少年宫的出路。
     据张海介绍,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借鉴前苏联经验建设少年宫,用于解决学校无法解决的学生社会教育问题。改革开放之后,少年宫在全国发展迅速。但是,不少场所都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经营内容单一,服务手段落后;体制机制僵化,管理理念落后;人才缺乏,资金匮乏;定位不准,缺乏清晰的发展目标……面对青少年心理援助、弱势青少年关爱等新的社会需求,有评论说“青少年宫老了”。
     在B市采访,记者了解到,该市青少年宫资金状况也相当紧张,有的甚至满足不了基本的工资开销。程老师曾是上世纪70年代少年宫合唱团的一员,回忆起当年仍充满甜蜜:“那时候,少年宫不仅免费开放,更是孩子们的欢乐宫殿,可以将自己的兴趣擦出火花来。它还像学校的后花园,里面充满了神奇的故事。那时候,少年宫是单纯的孩子聚集在一起单纯相处的理想场所,这种单纯的环境现在很难再找得到了。”
     办班为主 多种经营
     经济压力让公益事业变味
     为了解决经费问题,一些少年宫只得以多办培训班的方式进行“自救”。B市少年宫副主任于乃平告诉记者,少年宫曾有不少文体活动是非常受孩子们欢迎的,像拔河、自行车慢行、科技模型制作、舞蹈大赛等。然而,上述活动已是“明日黄花”,原因是“如今已经不可能组织文化游乐活动了,就算活动不设奖品,办活动的水电费、服装费、教师的加班费都无法落实”。少年宫每年的运行费用中只有5%是国家拨予的,为了创收,他们只能针对应试教育开办数学、英语、语文等课业辅导班,或把目光瞄准低层次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等培训内容,不敢轻易组织任何活动。
     同样,在A市,各区的少年宫或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大门口也都贴满了舞蹈、剑桥少儿英语、乐器等各种培训班的招生广告。除了办培训班,有些少年宫还采取出租场地等方式弥补资金缺口。A市青少年宫门口的酒楼,挂的是“A市青少年宫餐饮娱乐有限公司”的牌子。据了解,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了。1996年,正是经商热潮席卷全国之时,为了解决经费困难,青少年宫出租了部分设施,合同一签就是10年。“2006年我们一定收回”,共青团A市委分管青少年宫的同志告诉记者,但是收回来之后如何利用,有关部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
     面对压力 出路何在
  寻找合理的运作方式
     怎样才能让少年宫等青少年活动场所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下去?B市一些校外活动场所的负责人普遍认为,面对校外教育的新形势,呼吁政府加大拨款“输血”、整顿规范校外教育市场当然是必要的。但同时只有增加自身的“造血”机能,才能更好地服务青少年,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A市青少年宫已在尝试改革,比如在工资分配制度上把工资收入分为计时性和计件性收入、把家长和学生的满意程度纳入考核指标等。对于社会上对青少年宫从事经营活动的质疑,张海说:“如果把经营产业和公益事业脱钩,青少年宫肯定生存不下去,这是转型期的一条权宜之计。”为了走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困境,沈阳市青少年宫做出了改革的努力,思路是“搞活机制,以经营产业扶持公益事业”。
     问题或许还没有到此为止。将经营性产业和公益性事业混在一起,如何保证经营所得真正用于公益性支出?现有的政策和舆论环境下,少年宫的经营活动是不是只能做地下状态的小打小闹?既然从事经营活动,如何保证向社会募集资金从事公益事业的号召力?面对事业单位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机遇,面对青少年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这样的“转型期”还要持续多久?这一系列的追问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28日 第十一版) 
上一篇: 新华调查:冷看暑期“少年宫热” 下一篇: 我们需要怎样的夏令营?
 
首页     移动通讯网     部门社区     培训教学     公共服务     网上展览     资源资讯     少宫论坛     企业邮箱
版权所有 - 广州市少年宫 粤ICP备06027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