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响乐中,听到同为十七世纪的中西方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遇见文学巨匠鲁迅和卡夫卡,梦回战国共屈原探讨寻求生命的方向与路途……这部交响乐该有多宏大?
11月7日,少年宫文艺部主办的“教师沙龙·大师课”,邀请到曹光平教授出席,与近百名教师分享了《经典文学与我的音乐创作》。
曹光平教授认为,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跟文学创作是一样的,而他的很多交响乐作品也是源于文学作品,包括源于著名的诗词、古文、外国文学等,他所创作的每部交响曲都是一次深入的思考和构思。
曹光平教授不少作品都源于文学,如诗词,外国作品等,如钢琴五重奏《赋格音诗》,民乐作品《琵琶行》,混声合唱作品《码尼歌》等,而《第十二交响曲》则是他于2016年创作完成的,它是作曲家目前最后一部,同时也是最宏大的一部交响乐作品。该曲无论在结构设置和主题表现等方面都展现了作曲家独具匠心的创作才华和厚重深远的价值理念。讲座中,曹光平简述了自己历经22年完成《第十二交响曲》的过程。他从1995年开始构思这部作品,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过程,终于在2016年完成总谱,并于2018年9月20日在广州星海音乐厅首演。《第十二交响曲》是通过解读一些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思考历史和人生。在这部作品中,多种风格的并列是与文学经典作品相对应的。作曲家强调情感的表达,与文学作品的作者产生深刻共鸣。总结来说,这部作品最重要的就是思考性、多风格性、情感性这三点。
少年宫的老师们通过这次的沙龙分享会,多方面了解了艺术创作的来源,也真切地感受到大师曹光平以文学创作和音乐创作相结合的独特性。在互动环节,曹教授鼓励年轻教师们积极进行业务学习,教师们纷纷表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受益匪浅。
曹光平——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合唱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二级教授、研究生导师、作曲学科带头人,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特殊贡献专家。